“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(zhàn)略性產業(yè),煤制氣發(fā)揮的作用達到預期了嗎?近兩年,我們常看到新項目上馬的消息,但真正做起來的有幾個?如果已投產的項目都沒了經濟性,后續(xù)還有新企業(yè)敢來嗎?”日前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(yè)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年會上,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、中新能化公司總經理吳秀章用一連串的發(fā)問,揭示出煤制氣產業(yè)并不樂觀的發(fā)展現狀。
當前,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接近40%,煤制天然氣作為“國家能源戰(zhàn)略技術儲備和產能儲備”,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意義重大。2009年8月,國家發(fā)改委核準大唐國際克什克騰旗煤制天然氣項目(下稱“大唐項目”),并將其列為首個國家級煤制氣示范項目。雖然發(fā)展已近10年,但我國煤制氣產業(yè)至今仍處于“不溫不火”的示范階段,與行業(yè)乃至國家寄予其的厚望相去甚遠。
目前,包括大唐項目在內,我國已有4個煤制氣項目投運,其中3個長期深陷上游煤炭成本高企、中游運輸管網壟斷、下游氣價低迷等困境,出現長期虧損,無力實現良性發(fā)展。先行者們的這些遭遇,直接導致整個行業(yè)在濃烈的觀望情緒中躊躇不前。
究竟是什么在束縛煤制氣這一“戰(zhàn)略性”產業(yè)?又該如何破局?帶著這些疑問,本報記者日前深入項目現場探尋答案。
01、 氣價一降再降,示范項目陷入虧損
在位于伊寧的新疆慶華煤制氣項目廠區(qū)內,“煤制天然氣國家示范項目”“國家‘十二五’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”的標識隨處可見。
“2012年我們獲國家發(fā)改委核準,是煤制天然氣國家示范項目和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,共分兩期建設。一期項目采用的是固定床碎煤加壓氣化的技術,這是煤化工路線中流程最短、轉化效率最高、能耗水平相對較低的方式之一。一期成功投運就證明這項技術真正國產化了。”新疆慶華能源集團副總經理李旭光告訴記者,“我們規(guī)劃的總規(guī)模為55億立方米/年,目前投產的只有一期,二期項目早已具備建設條件,但因為一期項目的遭遇,遲遲無法上馬。”
李旭光所說的“遭遇”源于一紙協議。2013年2月,新疆慶華與中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簽訂《煤制天然氣購銷協議》。按照《協議》,新疆慶華以1.60元/立方米的價格向中石油銷售煤制天然氣,合同有效期持續(xù)至2042年12月31日。同時,雙方約定在協議期內,可定期對合同價格進行回顧,在雙方達成一致并簽訂補充協議后進行調整。
2013年12月28日,新疆慶華煤....